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美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一领先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100多年以前,美国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那时高等教育的中心仍然在欧洲。以经济学为例,英国在当时显然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很多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如Richard ElyBates Clark等)都有到德国求学的经历,这也说明当时的德国要超过美国。其他领域亦是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产业后来居上,成为真正的“全球霸主”呢?

有些人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成为很多欧洲科学家流亡的目的地,移民带来了美国科学技术的繁荣。比如,爱因斯坦就是因为纳粹的暴政而放弃德国国籍,继而移居美国的。还有人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因为它的高等教育产业是由私立学校主导的。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解释力量是非常小的。

按照GoldinKatz1999)的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型时期是在1890年之后的四五十年。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些显著特征开始形成,并持续至今。这些特征包括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公立和私立部门共存发展、充满活力的私立部门、包含多个专业学院的综合型大学、州政府为大学提供多少不一的资助,等等。因此,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说法难以成立。

真正让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一时期的知识冲击。随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知识的结构、生产以及扩散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生产中来,劳动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部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分工的细化使得传统的大学——通常人数较少、以教学为主——无法适应新的需求。由于人数较少,以及无法在细分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使得传统的文理学院处于劣势地位。大规模的、以研究为基础的大学应运而生;而此前有这类特征的大学也得以发展壮大。换言之,是知识生产和扩散过程中对应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产业。

高等教育的产业组织发生的显著变化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以及公立大学的发展。首先,美国大学的规模在此期间显著扩大了。数据表明,1897年时,一个中间规模的私立大学的规模是256人,到1934年则增加到了856人;公立学校的规模则从415人增加到了2810人。其次,大学内的范围经济也愈发重要,一些独立的专业学校或学院(如法学院、医学院等)开始没落,或者被慢慢吸收进大学成为大学内部的学院。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随着专业分工,不同专业之间的互补性日渐增强;此外,教学和研究之间的互补性也有所上升。

公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例上升主要体现在公立机构在综合型大学中的比例上升明显。公共部门中原有的不从事本科教学的研究机构开始转型为大学,从事教学。一方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面临不断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在研究的基础上提供教学只需付出较低的成本。

由此引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近年来,国内有些人一味强调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最近,这似乎成了一种潮流。显然,这里面存在对高等教育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误判。如果说,早期大学的功能主要是教学,那么,1890-1940年的这段时间以及后来的时间里,高等教育已经是一个无法离开科学研究的部门。对于很多大学而言,科学研究才是它们的根基所在。

为什么公立大学能够得以发展?一个可能的原因与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关。由于这两股力量,规模以及研究资助对于大学而言日益重要。大型公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公立大学的学费更低,学习内容更为实用。这在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扩大的背景下更为重要。因此也可以说,公立大学的快速发展源于美国高中教育的快速普及。高中的普及也促使美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进而产生了更多对低学费和拥有实用项目的公立大学的需求。

公立大学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州政府的资助。而州政府向公立大学提供资金的原因也是这些大学更加务实、更集中于科技领域、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也更有可能为当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由此可见,尽管充满活力的私立部门是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繁荣的重要方面,但是过度夸大它的角色,也会导致对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的错误认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高等教育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基本特征(包括地区差异)主要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四五十年。这些特征一直持续至今。了解这段历史不仅对于我们认识美国的高等教育极其重要,对于思考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有重要意义。

话题:



0

推荐

邢春冰

邢春冰

3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工资与收入分配中心主任,德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所(IZA)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移民与城镇化、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微观计量应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