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给年轻人建议说,不应该把大量时间都用在通勤上面,而是应该住在单位附近,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结果引来网友大呼:"何不食肉糜!"
通勤是有成本的,除了公交或自驾的费用,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读书、健身、休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很多人通勤的代价确实是高昂的。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通勤花上两三个小时是很正常的。更是很多人把房子买在临近的河北,路上的时间动辄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我的一个朋友,一度把房子买在燕郊——这个与北京隔潮白河相望的河北小镇。几年前的一段时间,房子装修好了他就住在那里。来北京上班的时候,早晨五点多一点起床,排很长的队等公交,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到国贸,换十号线地铁到牡丹园,然后再换路公交车到北师大。单程顺利的话,将近两个小时。晚上则经常要八九点钟回到家中。好在教师这个职业不用坐班,不用每天往返。
现在,有了疫情,那些住在燕郊的上班族的上下班之路想必更加漫长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住在城里或单位附近呢?就我这个朋友而言,后来他在城里买房,首要条件就是离单位越近越好,虽然买的房子又老、又破、又小,但确实方便很多。关键是小孩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不得不搬进城里来。
很多在郊区租住或买房的年轻人,又何尝不希望在城里买房呢?当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支付能力;其次是户籍等各方面的约束。正如朋友有了孩子要到单位附近买房一样,也有很多人因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不得不搬到离工作地点很远的地方,甚至是京外,然后每天花上四五个小时通勤。这样的生活固然艰辛,但他们花上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通勤上,是有其客观原因的。换一个角度讲,这些客观的原因可以理解为通勤的好处,经济学味道更浓一些,我称之为通勤的回报。
通勤的回报率涉及住房地点的选择、工作的情况、个人和家庭的各种安排,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对通勤问题的探讨,也要有个出发点,也就是假设。我们不妨先假定一个人的家庭住址是给定的。这显然是很强的假定,但很符合一些人的情况。那些没有北京户口、举家迁移的家庭应该就属于此类情况。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换房毕竟不是换衣服,还要综合考虑家庭成员的情况,比如孩子上学。给定家庭住址不能变,剩下的就是通勤距离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选择较远的通勤距离,很可能是因为在更这个地方有更合适的工作、更高的薪水。对于一个居住在燕郊的年轻人来说,如果为了节省通勤成本而在本地工作,收入会大幅下降。那些花上四五个小时到北京城里上班的人,则是为着梦想,为着家庭,不辞辛劳的奋斗者。他们长时间的通勤换回来的是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职业前景、家人更好的生活。这些就是通勤的回报。当然,不同的人在通勤上的净回报并不一样。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通勤距离的净回报可能要小很多。为了照顾家庭、抚育子女,长距离通勤给已婚女性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因此,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把起点选为工作地,假定一个人的工作地点给定。这对很多人来说也是成立的,对于那些工作稳定的如公务员、教师群体,就更是如此。此时,给定工作和收入,通勤距离回报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更大的居住空间、更好的生活环境,也可能是子女更方便入学或是其他家庭成员的就业便利性。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稳定、舒适、私密的个人空间。这些都可被看作通勤的回报。
更重要的,通勤会节省大笔租房的费用。很多人工作单位位于市中心或商业中心等繁华地带,房子的供给极其有限,价格自然也令人生畏。住得远些,节省的钱用来储蓄或是他用。尤其是年轻人,收入不高,省下钱来用作他用的效用会比较高。在收入不高的阶段,花在路上的时间的机会成本也低一些。因此,很多年轻人做出的通勤决策,应是符合自身情况的理性决策,大可不必由专家来建议如何提升自己。
倒是有很多企业确实通过发放补贴鼓励年轻人居住在单位附近。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在某互联网大厂实习时,知道那些住在一定车程内的员工可获得每月1500元的住房补贴。后来又知道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政策。这看似提高了员工远距离通勤的机会成本,能起到鼓励员工近距离居住的作用。对此我既深表赞同又心存疑虑。赞同的是,年轻人减少通勤的时间,在城区生活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心存疑虑之处有两点:首先,我不清楚公司补贴近距离居住的动机。这样做到底是为了让员工有更多的时间提升自己,还是让员工更便于加班呢?毕竟推出这些政策的往往是996盛行的公司。其次,我怀疑政策的效果。假设领了住房补贴的员工去公司附近租房子,这会导致公司附近的住房需求上升,如果住房的供给缺乏弹性,房租的上涨便有可能接近住房补贴的水平,最终在公司附近租房的人数并不会增加很多——道理很简单,房子是有限的。看似鼓励员工减少通勤的措施,并不会改变员工的通勤状况。
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决定人们通勤选择的自有其客观的因素。那就是城市不同区域的住房供给;把家庭因素考虑进来,决定通勤选择的还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谁不知道节省通勤时间的好处呢?可是给定住房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家试图节省通勤时间的努力终会反映在租金上。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空间上的均衡:有些人选择住在离单位近的地方,承担更高的租金,住更小的房子;有些人住得远,房子大一些,租金低一些,但要忍受长一点的通勤时间。个人选择,冷暖自知,真没个优劣之分。等到年轻人成了家,有了孩子,他们要考虑的就更多了。这在前面的讨论中多有涉及。孩子的教育、配偶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自己的通勤决策却身不由己。
前面的分析中,要么假定了家庭住址不变,要么假定了工作地点不变,各自对应不同人的不同情况。但买房/租房照顾工作,找工作也要考虑家庭住址,很难说是谁先定了再来决定另一个。但是,前面所说的道理是没错的:通勤有它的成本和代价,也自有它带来的好处。只是计算通勤时间、推算它的代价,而不考虑通勤在节省金钱、换取更高生活质量、提升家庭整体福利方面的作用,很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