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低生育率是很多国家面临的严峻且紧迫的问题。2022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18,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3,也低于人口更替所需的2.1。这一数据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正在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也愈发严峻。2023年,中国劳动力规模为7.4亿人,比2014年顶峰时期的7.63亿下降了2000多万人。新生儿数量减少使得人口的老龄化加剧,这不仅对社会的繁荣稳定,也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构成了威胁。

导致低生育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生育观念转变、养育成本上升等。但是有一个重要原因被忽视了,那就是社会的竞争环境。在当下的中国,“内卷”是最流行的词汇之一,代表着无休止、过度的竞争。这种竞争从孩童时期开始,且在接受教育的阶段体现最为明显。我们知道,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的相互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小学生为了升更好的初中,初中生为了升更好的高中,高中生为了考更好的大学,大学生为了考研、考公,无不面临竞争。

儿童和青少年承受太多压力,无法放松身心。从生育的角度来看,绝非好事。费雪曾记录过一则趣事:一个养鸡场老板拥有价值高达单只一万美元的种鸡(费雪的书写于1932年)。老板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发现,除了严格的饲养条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饲养员。如果饲养员总是挥着手臂把母鸡们吓得四处飞窜,老板就会让他领工资走人;而如果饲养员性情和善、天性愉悦,能让母鸡们悠然自得的围着他啄食,老板便会将其留下给其加薪。这位老板深知,需要放松的环境,母鸡才能更好地产蛋。对人类来说,健康的生育行为同样需要友善的环境和放松的心情。而抑郁、焦虑对生育行为的消极影响也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

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对竞争的害处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把现代社会中那些“以为人生是博斗,是竞争,尊敬是属于胜利者”的人比作现代恐龙。人们之间相互竞争,无异于现代的恐龙在自相残杀。“他们之中每对夫妇所生的儿女不到两个;他们对于人生并没有相当的乐趣可使他们愿望生男育女。……那批对人生的瞻望使他们如是不快,以致不愿生孩子的人,在生物学上看来是受了死刑的宣判。多少年后,他们一定要被更快乐更欢畅的人替代。”

罗素接着说:“竞争而当作人生的主体,确是太可怕,太执拗,使肌肉太紧张,意志太专注;倘用作人生的基础的话,决不能持续到一两代。之后,定会产生神经衰弱,各种遁世现象和工作同样紧张同样困难的寻欢作乐(既然宽弛已成为不可能),临了是因不育之故而归于灭亡。竞争哲学所毒害的,不止工作而已;闲暇所受到的毒害也相等。凡能恢复神经的、恬静的闲暇,在从事竞争的人看来是厌烦的。继续不断的加速变得不可避免了。结果势必是停滞与崩溃。救治之道是在‘保持生活平衡’这个观念之下,接受健全而恬静的享受。”

中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保持生活平衡”、“接受健全而恬静的享受”方面长期以来都不尽如人意。我们来看看泰奈(Tawney)在《中国的土地与劳工》一书中如何评价100年前中国的教育。针对当时的基础教育,泰奈说,中国的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体需要,对他们的专注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大量的记忆,而非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很多情况下,教育并不是在培养健全而快乐的人,却是创造出愚钝、拘谨、郁郁寡欢(stupid, nervous, and unhappy)的一代人。泰奈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被人们看作从一个阶层跃升至另一个阶层的手段,仅此而已。在泰奈评论后的百年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居功至伟。然而直至今天,我们仍能看到泰奈批评的那些弊端在延续,近年来甚至愈演愈烈。教育仍然是刻板的、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的,它透支青少年的健康和注意力,不是增强而是削弱青年人的活力。

认识到教育当中的竞争对于生育行为的危害,意义重大。这不仅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也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但要减轻教育中的过度竞争,必须要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给定当前中国教育中竞争太多而合作太少,改革总的宗旨之一,应该是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增加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亲密关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包括增加优质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增加优质师资的数量,提高师生比。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也要关注教育的结构,特别在高中教育阶段,应增加普通高中的供给。其次,要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应通过合理分配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经费,适度调整学费,发放奖助学金等方式,让教育资源在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配置更加公平。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家庭在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的竞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未必意味着总体教育支出的上升。第三,应调整和纠正具体教育管理过程中导致学生之间过度竞争的政策和做法。

当然,必要的竞争也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是他们迈入社会之前的必修课。就社会而言,竞争也是效率的来源和进步的动力。问题在于,如何让竞争保持在一个健康、适度的范围内,不仅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也让其能享受到更多人生的乐趣。
 

话题:



0

推荐

邢春冰

邢春冰

34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工资与收入分配中心主任,德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所(IZA)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移民与城镇化、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微观计量应用。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