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疫情期间,口罩(连同酒精、消毒液等)似乎成了生活必需品。一时间,口罩难求!围绕着要不要涨价,经济学家们有争吵,两种不同的观点也在我的脑子里不断较量,难分伯仲。只好罗列如下。 

支持限价和限购的理由:

1、人们非理性地囤积口罩。疫情突如其来导致恐慌性的抢够,有点像银行挤兑。银行挤兑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对口罩的抢够只好由政府限价限购。

2、口罩不同于猪肉。如果说很少有经济学家赞同控制猪肉的价格的话,那么赞同口罩限价的就要多些。其原因在于,戴口罩不仅保护自己,还避免了传染别人——套用经济学术语就是“带口罩有正外部性”,任由价格上涨更是抑制了正的外部性,加剧疫情传播。

3、穷人怎么办?疫情面前,人人平等。口罩涨价,穷人可能买不起口罩,或者进一步加重其经济负担。这不仅使穷人的福利下降,而且会加重病毒的传播。

4、商家趁火打劫。商家以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口罩,取不义之财,违背道义。

5、价格失灵。除了外部性带来的市场失灵,任由价格上涨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的信号作用。即便没有大幅的价格上涨,人们也知道口罩宝贵,商家也知道口罩畅销。此外,由于存在时滞,厂家没有能力马上对价格上涨做出反应。与此同时,价格高企也可能激励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是高价带来了假货,还是短缺带来了假货?)

6、即便限制了价格,也还有很多机制可用来决定口罩的生产和分配。(后面将会看到,同样的理由,也可以用来支持不限价)

…… 

支持涨价(不干预)的理由

1、价格的激励作用。当成为外出的必需品时,口罩价格的上涨迫使人们节约使用,包括减少外出。另一方面,它激励企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生产。

2、市场发掘信息。需求方面:疫情之下,人们对口罩需求的价格弹性普遍降低(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幅度较小),但不同人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价格之外的其他机制恐怕很难了解家庭的具体需求,而价格机制是简单而又强有力的机制:需求高者就花更高的价钱,需求低者在价高时就不购买。

供给方面:口罩的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需求的上升,成本(包括原材料和人工)也随之上升。疫情防控还带来很多额外成本(如员工短缺、物流不畅等)。管理部门很难估算这些成本,但是它们可以被商家反映在价格中。

3、限价的副作用。政府一旦伸手干预,就难以界定其干预的边界。政府可以限价,也可能限制商品的自由流通。发生在云南大理的事情算是一例。

4、限价也是无效的。限价本身并不能解决物资稀缺的问题,反倒抑制了价格功能的发挥。同时,限价也不能做到把口罩分配到需要的人手中。商家有各种方式应对限价。

5、不限价,价格以外的机制也在起作用。关于公平和外部性的考虑不足以成为限价的理由。针对外部性,应该采取补贴的方式,而不是限价。政府在人员密集地区、医院、社区为特殊人群提供口罩,是补贴的一种形式,但是并不意味着需要限价。

人们关注公平也不意味着一定要由政府限制价格。大量的捐赠表明人们的利他同情之心通过个人行为、非盈利组织等途径在资源的分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仍然不意味着要对价格进行限制。

6、口罩卖家也不是单纯的逐利者,它们不一定是完全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7、药店之间的竞争也制约着涨价行为。实际上,口罩的价格也许并没有涨到非限不可的地步。

…… 

因此,是否要对口罩(以及其他紧缺物资)进行价格限制,真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给定目标是在面对疫情时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我们也不必拘泥于二选一的境地。在物资短缺时期,政府可以做很多事情,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不应该过度干扰市场。如果非要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不进行限制价格。首先,从现有的各种信息看,政府的能力存在很大短板;其次,即便不进行价格限制,疫情期间的资源分配也远非只受利己的动机支配。

话题:



0

推荐

邢春冰

邢春冰

30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 工资与收入分配中心主任,德国劳动经济学研究所(IZA)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移民与城镇化、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微观计量应用。

文章